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季濤狀告故宮專家楊丹霞侵犯名譽權一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楊丹霞的上訴,維持原判。[詳細]
劉益謙去年購得蘇軾《功甫帖》后,遭遇上海博物館專家撰文稱假,引發了一場真偽大討論。[詳細]
六年前,蘇富比以4.2萬拍出卡拉瓦喬畫作復制品,事后卻被買家鑒為1000萬的真跡。
莊臣針對一套由設計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家具而起訴了蘇富比。
希臘一位大收藏家因懷疑拍到兩幅假畫而把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告上雅典法庭。
在長久以來關于《功甫帖》真偽的爭論中,多方業內人士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注冊拍賣師,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季濤,先后發表多篇文章,從真偽討論到對博物館專家是否應在市場上做鑒定和評估及專家在企業兼職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月,季濤稱一個ID為“Mr讓阿讓”的新浪微博賬戶從今年1月11日起,多次對其發表了蓄意謾罵、貶損、侮辱名譽的言論。季濤表示經過查找,發現該微博的博主是就職于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的書畫鑒定家楊丹霞。當月,季濤將楊丹霞告上法院,要求刪除侵權微博,公開道歉,同時索賠經濟損失3065元。
《功甫帖》拓本較好地表現了蘇字逆入平出、以藏鋒與中鋒為主的用筆特點,線條飽滿圓厚,且起收、使轉等運筆過程交待更為明晰。而《功甫帖》拍品,其用筆居然以偏鋒為主,缺乏立體感,這是因為鉤摹本本非出于自然書寫,故缺少書法審美要素。
又稱“雙鉤填墨”,在唐宋時主要用來保護原跡,臨摹學習,此法易于傳播流行,到了刻帖成風的晚清,成了坊間作偽、制造書法贗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此次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員,對于蘇軾《功甫帖》的質疑,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作為一家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頗具知名度的公立博物館,對于一件民間藏家剛剛從拍賣行購買來的藏品進行質疑,這在以往是幾乎是看不到的,但此次上博的書畫研究部為何會興師動眾呢?[詳細]
業內的專業人士則認為,全球專家能夠得出權威的結論,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何況還要與“上海博物館的結果相同”,這更是難上加難了。[詳細]
在網上,有些網友認為既然上海博物館的專家認為是“雙鉤廓填”的偽本,那是否可以通過X光等現代檢測手法去進行鑒定呢?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使用X光掃描在油畫鑒定中是非常普遍的,其原理是通過掃描油畫的畫布,成像后用電腦統計畫布織線的疏密,分析織線橫向和縱向的排布,進而對于顏料進行判別。但是在國畫領域沒有先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