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博物館
中國歷朝歷代,有諸多奇女子留名青史,尤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唐代居多。從一代女皇武則天、巾幗宰相上官婉兒到雍容華貴的楊玉環,從風流倜儻的魚玄機到蜀中才女薛濤……唐代女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不僅是“豐腴美人”,在那個多姿多彩的時代,不僅身居高位的女子有機會一展所長,民間女子亦可騎馬射獵、詩文風流,衣著風格也呈現出多元開放、兼容并蓄的特點,尤其以“女著男裝”的中性穿搭為時尚潮流。
著自由之衣,行自在之事,這些光彩照人的女子們在盛唐的歷史舞臺上展現出了動人的女性魅力,流轉千年,依然展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灼灼光輝。
傳絲公主促進絲路繁榮
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不僅為中華服飾文化的輸出創造了條件,而且將桑蠶養殖技術和紡織技術傳入西域,被絲路沿線國家所學習、模仿,促進了當地的紡織業的發展。
而這一切,便與一位女性有關。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十“瞿薩旦那國”條記載,此國當地不產桑蠶,于是向有桑蠶的東國求親,希望迎娶一位公主,東國國君欣然應允。這位公主得知所嫁的地方不產桑產,擔心之后不能再穿絲質服裝,便將桑蠶之子藏在帽子里帶出關防。到了瞿薩旦那國,公主又教當地人如何養蠶種桑,并刻石為制,令舉國上下不得傷殺蠶蛾。得益于這位傳絲公主,育蠶植桑的技術逐漸沿絲綢之路向西傳播開來。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甘肅高臺縣出土的采桑絲帛畫像磚,即反映了當時桑蠶紡織技術在絲綢之路沿線的發展。

采桑圖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采桑絲帛畫像磚 魏晉
高臺縣博物館
花團錦簇正是盛世氣象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繁榮的帝國之一,生活在唐朝的人們相對擁有更多的選擇,唐朝服飾憑借其兼容并包的多元元素、豐富多彩的樣式、瑰麗濃烈的色彩,在中國服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如詩人王維在《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所描繪的“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唐朝的服飾爭奇斗艷、千山共色。尤其是女子服飾更是開放飄逸、色彩濃烈、紋飾繁多,如流行一時的袒胸衫襦,大方自然地坦露肌膚,盡情展現美好體態。

彩繪灰陶女俑 唐
慶城縣博物館

彩繪灰陶女俑 唐
慶城縣博物館
在顏色上,唐朝服飾更是大膽濃烈,喜歡以異常亮麗的色彩為潮流,甚至包括紅綠、紅藍、紅黃等鮮艷奪目的撞色風。紋樣更是大量采用繁復精美的花樹鳥獸,唐代更吸收了草原民族的加金技術,將金線或金片加入織物中,讓服裝更為華麗奪目。

龜甲紋織金錦帶 唐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著唐代織造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吸收薩珊波斯風格、回鶻風格等異域元素,更是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紋樣,如州大行臺檢校修造竇師倫所創的“陵陽公樣”,便是在花卉或卷草團窠內,設計雉、斗羊、翔鳳、游麟等動物紋樣,在其時大受歡迎。

黃地大窠聯珠對鹿紋錦(局部)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黃地團花對獅紋錦(局部)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女子服裝的多樣和多彩,顯示出奔放張揚、自由爛漫的女性審美情趣,更映射出大唐盛世的大氣磅礴。
“運動服”一展颯爽英姿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民風開放,當時婦女往往走出閨房,大量參與社會活動和競技性運動。武才人馬場馴服“獅子驄”,唐中宗“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拔河”,還有著名的公孫大娘劍舞、以及大規模的狩獵活動也十分興盛。
為了輕裝簡行,女子服飾自然也發展出不少“運動款”,除了利落的窄袖,遮風擋沙的帷帽,便于攜帶的綾袋、錦袋也是出門的必備之物。

團窠聯珠花樹對鹿紋錦帽 唐
中國絲綢博物館
《禮記·內則》曾有“男女不通衣裳”一說,而在唐代卻不再受這種桎梏,男裝時有俏美紋飾,女著男裝也逐漸流行,尤其是武周以后,女子更時常穿著男裝出游。盛唐以降,女性的審美情趣在服飾上得到了極大的體現,色彩濃烈、展露形體之美的襦裙服,精練大方、便于行動的胡服騎裝成為了不同的流行風格。

彩繪男俑 唐
慶城縣博物館

穿男裝胡服的騎馬婦女俑 唐
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D片源于網絡,非本次《成博君攜“云想衣裳——絲路服飾文化特展》展出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