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展時間
瓷器工藝品
12月9日至11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賣時間
瓷器工藝品
12月13日(星期日)下午3:00
文房清供是中國傳統文房輔助用具的一種泛稱,多有精美的工藝造型和觀賞性?!扒濉?,可以是清雅不俗,清逸不濁;所謂“供”,即供奉,是高貴之物。所以,文房清供其本來含義,是文人墨客書房中那些表達高雅氣息與悠然古意的物品。

*Lot 699 清初 玉雕文王鼎
13.4×9.8×16cm。 Long×Wide×High
文王鼎之器形出自《宣和博古圖錄》所載“周文王鼎”,后世遂為人所重,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論古銅器給予其極高評價,認為“方者以飛龍腳文王鼎為上賞”。明末清初慕古之風盛行,取材于先秦吉金的仿古陳設器十分流行,文王鼎造型備受青睞,除玉器外,尚可見陶瓷、銅鎏金、銅錯金銀、掐絲琺瑯等多種材質的文王鼎。

拍品局部圖
拍品腹部呈長方形,折沿,兩側立沖天耳,下承四夔龍扁式撇足。鼎身設八組出脊,四面陰線淺刻回紋為地,浮雕獸面紋和夔龍紋。局部借玉紋施提油,玉色古樸自然,造型端莊,線條挺拔,紋飾雕刻細致,為清初仿古玉器之代表作。配硬木雕花蓋、座,蓋頂飾南紅瑪瑙童子鈕。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清雍正《古玩圖》局部

*Lot 705?清 瑪瑙雕福壽洗
10.5×7.8×9.3cm。 Long×Wide×High
清代玉石類筆洗中有一種以瓜果為形者,拍品即屬此類?,旇垂に囷L格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苔瑪瑙佛手洗相類,洗身以靈芝為形,側邊鏤雕芝柄,另生出大小五朵靈芝相依,蝙蝠展翅飛翔與之呼應;外壁浮雕一桿嫩竹挺拔向上,生機勃勃?,旇з|地堅硬,不易琢磨,拍品膛工精細,頗為難得。

拍品頂部圖
靈芝歷來被視為仙草,傳說有起死回生之效,寓意長壽,與竹、蝙蝠搭配,表達祝愿福壽綿長的美好期待。

*Lot 697?清中期 玉雕瓜形筆掭
9×6.2×2cm。 Long×Wide×High
文房用具隨著時代發展與工藝進步而日趨精致,至清代達到又一高峰,材質多樣,其中玉制文房用器不僅品種豐富,而且琢治工藝十分精湛,實用之外更兼具觀賞怡情之效,拍品即為此類例證。

拍品另面圖
筆掭作折枝瓜形,上緣雕成枝葉,正面筆掭打磨光潤,背面設硯池、硯堂,可雙面使用。清代文房用器喜以蔬果為形,廣東省博物館藏白玉桃形筆掭,立意與拍品相似,可證一時風氣。

Lot 689 清乾隆 紫砂笠帽壺
款識:(壺底)“泉出白云峰,留珮軒”行書刻銘
12.2×6.7cm。 Wide×High
笠帽壺又稱蓮子壺,根據考古資料,此一壺式至遲在康熙晚期已經出現,惟所見清早期笠帽壺多屬朱泥材質,拍品為紫砂小壺,甚為少見。

拍品胎質細密堅致,泥色紫中透赭紅,壺身飽滿,蓋面微微拱起似笠帽,三彎流比例勻稱,壺把內里略平;做工精湛,具有典型的乾隆時期風格特征。

拍品款識圖
“留珮”款識始見于乾隆年間,鐫于壺底或蓋內,拍品署“留珮軒”則極為稀見,行書刻銘瀟灑流暢,反映出清早期紫砂壺銘文的儒雅風范。

*Lot 687?清中期 黃楊木雕云蝠紋座英石山子
28.3cm。 High (含座)
清代賞石講究清瘦伶仃、嵌空峭拔之態,天津博物館藏華嵒《鐘馗賞竹圖》中奇石直插云霄,而鄭板橋所畫的庭院石也大都凌空屹立,顯得瘦勁凌厲,如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軸》即是,均反映乾隆年間的時代風氣。
拍品即為此類賞石之代表,取天然英石配座而成,造型似岌岌險峰拔地而起,其間紋理縱橫,散布巖竇、溝壑、孔洞,有皺、瘦、透等特點。

賞石最重底座,鑒賞界多以木座形制、包漿,作為判斷頑石化身為文房清供的約略年代。拍品原配底座以黃楊木精雕而成,刻三只栩栩如生的蝙蝠飛于云間,工藝精湛,鵝黃皮色自然古舊,與英石相得益彰。

拍品底座局部圖
英石又名英德石,因契合文人追求的審美意趣,歷來被視為賞玩佳石。清代文獻所記英石大者裝點園林,小者為案頭賞石,姚際恒《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云:“英石……形瘦細而致蹁躚,名之曰舞袖,橫置則蜿蜒叉枒,又名臥龍,予豎之齋前以當舞袖也?!彼茷榕c拍品形似之賞石。

*Lot 686?明晚期 螺形端硯
25.5×16.5×4.4cm。 Long×Wide×High
明代硯制多體量較大,以實用為主,雖也有取蟬、鵝、螺等動植物為形者,但均造型簡約,雕工樸實,不同于清代象生硯的寫實風格,時代特征明顯。

拍品背面圖
螺形硯與同時期的蟬形硯體量、立意相近,惟傳世較少。拍品取大塊端石雕刻而成,通體作螺形,正面旋狀螺口下凹,線條洗練,開淌池式硯堂,硯背保留部分石皮,浮雕紋線起伏,仿螺殼之狀,側邊雕小螺相依。石色較青,有杉木紋、翡翠紋等石品,石質細膩,為明代端硯佳品。

*Lot 682 清早期 銅降龍羅漢鎮
收藏:(傳)瑞典遠東博物館前館長簡·維爾金舊藏
8.5×5cm。 Wide×High
明清之際流行銅制的文房用器,如紙鎮、硯滴、香熏等,尺寸大小不一,多以動物或神獸、神仙人物為形,制作精細者亦可掌中把玩。

拍品另面圖
降龍羅漢濃眉深目,著僧衣而坐,右手抓住龍肘,左手持火珠,正施展法力降伏蒼龍,而龍身則緊緊貼住羅漢后背,因受掣肘龍爪大張,奮力掙扎。羅漢與蒼龍形象均生動逼真,如意形龍鼻猶有明晚期遺風,羅漢因發力而后傾的身姿和龍張開的利爪,將二者纏斗的瞬間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不可多得的文玩珍品。
拍品原具棗紅皮色,因流傳日久露出黃銅本色,益顯斑斕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