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入關后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于這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清廷,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占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
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行的錢幣有三種。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行的“利用通寶”;二是公元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的“昭武通寶”;三是吳三桂死后,他的孫子吳世璠在云南王府繼位,改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

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別是云、貴、湘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

吳三桂
利用通寶按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按版式有光背;兩種記地字背“云”背“貴”;四種折銀記值背“厘”、背“二厘”、背“五厘”,背“一分”。其中存世最少者,當屬利用通寶背一分,背一分依舊延續清朝初年的銀錢雙本位的貨幣制度,即十厘折銀一分,十分折銀一錢,十錢折銀一兩。一百枚利用通寶背一分可折換紋銀一兩。利用通寶背一分存世不多,往昔所見也多為熟坑,十多年前在云南曾出土一批生坑利用通寶錢,均為未流通之品,且大錢占有一定比例,此坑的出土,不僅沒有讓利用錢價格下滑,反而因為品相上乘而拉動了利用錢的價格。如今這批生坑利用錢均已被玩家消化,市場上已很難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