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清肉膩和且正 陳鳴遠南瓜壺
文:劉創新
陳鳴遠制《南瓜壺》是紫砂花貨典型佳作之一。壺分七棱腹,以一片葉卷成壺流,流口一任自然。瓜藤作壺柄,蜿蜒靈動,栩栩如生。瓜梗作蓋鈕,平切瓜蒂,干凈利落。挖中空而顯秀巧,南瓜造型活靈活現,渾然天成。整器比例勻稱,鈕把便于提攜,極具巧思。一邊刻“骨清肉膩和且正,摘蘇句。鳴遠”,并鈐“陳鳴遠”篆書小印章。書法銘文行筆雅健,應為曹廉讓書跡,有晉唐人風格。

關于陳鳴遠作品的鑒定,過去學術界一直籠罩在民初上海倣古的陰影中(注1),許多陶瓷學者對于紫砂工藝的不熟悉,還有一些近代宜興陶工在考據上研究不足,因此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考古挖掘并沒有發現可靠的陳鳴遠真跡(注2),加上陳鳴遠作品大多是傳世品,容易魚目混雜于近代仿作,以致本來不算復雜的陳鳴遠研究,讓人如霧里看花難辨真偽了。
相較于其他清初紫砂器,陳鳴遠算是相對具備充足的研究資料的,其生平事跡多次見于清代文人的詩文及筆記中,陳鳴遠的作品風格、特點及品類也有文字的記載。尤其是陳鳴遠與曹廉讓的合作,曹題銘文便是一條重要的線索。(注3)紫砂學者宋伯胤先生從故宮博物院藏禹之鼎作《王士禛放鶴圖卷》的卷末題跋發現曹廉讓的書跡,與陳鳴遠傳世作品的書法銘文作為比對,這是鑒別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口。(注4)由此我們可以將這些具有曹氏書風的傳器上的印鑒作為相對可靠的款識資料,相互比較其他不具銘文的作品,再逐步掌握這些符合款識條件的作品特點及陶藝風格,陳鳴遠的藝術面貌終將越來越清晰的。
已知的陳鳴遠南瓜壺真跡,目前發現有四件作品傳世。一,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圖一)、二,虛齋龐元濟舊藏《一啜瓜壺》(圖二)、三,臺灣翦淞閣藏《萬年瓜壺》殘器(圖三)、四,上海和正齋藏《和正瓜壺》(圖四)。此四件南瓜壺氣韻相似而造型略有不同,前兩者造型壺身似文旦形,皆作壓蓋方式。后兩件則以嵌蓋設計,壺身扁圓更顯圓融飽滿。
四壺皆鐫有書法題銘,按紫砂學者宋伯胤與黃健亮二位先生的銘文排比方法(注5),可以考證四件皆是出自康熙書法篆刻家曹廉讓的筆跡。四把壺分別是鈐上不同的四個小印章,印文內容雖不一,而篆刻風格大致相類,從目前搜集的資料顯示,陳鳴遠應該擁有多方不同內容姓名小章。這種現象在清三代紫砂名家的款識上并不稀見,而且以曹廉讓與陳鳴遠密切合作的關系,曹氏既然有替鳴遠題寫茶壺,而善于篆刻的他,為鳴遠刻印也在情理之中。(注6)
我們可以進一步比對與《和正瓜壺》相同印鑒款識的其他陳鳴遠作品,以下兩件的印款是完全一致的。一,天津藝術博物館所藏《天雞壺》。二,臺灣私人藏家林明華珍藏《斗百酒杯》。而這兩件傳器的銘文一樣是出自廉齋手筆。須知陶器上的書法銘文的作偽是極其困難的,即便是對照款識的臨摹已有難度,要以曹氏書風編寫一段詩句,再將之鐫刻在陶器上,那是難上加難了。
關于陳鳴遠“和正瓜壺”的傳承,目前找到最早的出版資料是1978年香港蘇富比宜興紫砂專場拍賣會,(注7)這場相傳出自上海青幫大佬杜月笙的紫砂收藏,其實應該是其姻親譚敬的藏品,那是因為譚敬的女兒譚端言 Linda Tan,嫁給了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善Roger Du,以致很多人都認為杜月笙也有紫砂收藏了。而說到譚敬,他出生于豪富家庭,愛好文物書畫紫砂,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與張大千、鄭振鐸等友好,并在虛齋龐元濟沒落時,吸收了龐氏畢生所藏,因而富于收藏,亦精于文物鑒定。(注8)
“陳鳴遠現在有東西留下來,可是假的不得了,仿的不得了,我這一生里面,見到陳鳴遠的好東西,不過三五件而已,現在南京博物院有個南瓜壺,這些照片我都有,… …。我覺得羅桂祥那個是真的,香港羅桂祥,羅桂祥那個是真的,可是羅桂祥出版的這些書,從來不發表… …?!苯仙疤┒奉櫨爸巯壬?0年代前后曾經接受摯友臺灣收藏家宋哲三先生的訪談錄像,發表了以上的這些談話,提到了他對羅桂祥先生所藏陳鳴遠南瓜壺的鑒定意見,而羅桂祥先生這件愛藏正是得自1978年香港蘇富比舉辦的這場拍賣會。
曾任香港市政局和立法局議員的羅桂祥,晚年喜愛收集茶具,蘇富比這場拍賣很多重要拍品都被他買下,爾后他更前往宜興采購及定制紫砂茶具,促進了宜興紫砂對外的貿易, 1984年港府將香港公園內駐港英軍總司令官邸,撥給市政局改建成茶具文物館,羅老除了積極參與其中,更將逾600套茶具捐出作館藏,他對現當代宜興紫砂的發展及推動功不可沒,為近代重要紫砂收藏家。
據悉,羅氏在計劃捐出其大量珍貴珍藏時,曾多方咨詢好友及專家的意見,最終留下了陳鳴遠南瓜壺,2014年香港羅桂祥茶具文物館慶祝30周年館慶,還展出了羅老手捧此壺的照片,喜悅之情洋溢臉上,可見對它情有獨鐘。羅老留下這把《和正瓜壺》直至離世后,這件摯愛藏品才經由家屬釋出于拍賣市場,續寫著她的傳奇。
注一:黃健亮〈廿世紀初上海紫砂仿古公案研究〉《塑形˙塑藝:2003茶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3年。
注2:在1990年7月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前園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6)藍國威(清康熙六十年貢生,輕騎都尉)墓出土“丙午仲夏鳴遠仿古款壺”,除了具有鳴遠款,并沒有其他有力的證據佐證這是一把真鳴遠。
注3:乾隆吳騫《陽羨名陶錄》中所錄:康熙徐喈鳳《宜興縣志》、康熙金張《介老編年詩鈔》、康熙汪文柏《陶器行贈陳鳴遠》、乾隆張燕昌《陽羨陶說》以及光緒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了陳鳴遠的交游事跡,也提到當時的一些文人雅士為他的作品題寫詩文。
注4:宋伯胤《紫砂苑學步》,頁92,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8年。
注5:黃健亮〈雪乳有味和且正〉一文著重于鳴遠作品的書法銘文的考證,《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藏珍》代序,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
注6:曹廉讓,字希文,號廉齋,浙江海寧人??滴跞四辏?699年)舉人,工書法,查慎行稱他是“不羈之徒”,又以篆刻聞名當時,著有《廉讓堂詩集》、《廉讓唱和集》等。
注7: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宜興名陶》拍賣圖錄,頁6-7,1978年。
注8:鄭重〈聚也是他,散也是他-譚敬和他的收藏活動〉《海上收藏世家》頁382-389,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掃描下載寶庫APP
掃描關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