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雅昌藝術網
乾隆盛世,但凡皇家御制,皆為絕妙神品。本季亮相秋拍的《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一冊,十六整頁,規格嚴謹,為乾隆內府御制,后經北京文物商店舊藏,出處清晰,著錄詳實,既為佛畫經典,又有帝王御覽,藏之可修無量功德。

注:
1。北京文物商店舊藏
2。北京翰海2005年金秋拍賣會lot879
著錄:《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48冊P516,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十六應真像》原為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貫休所繪,據記載,貫休自唐廣明年間(880年)始畫應真像,耗時十余年方完成十六幀。唐末藩鎮割據,貫休為避亂攜畫至西蜀,并受蜀主禮遇,主持東禪院,將畫作安置寺中。
后梁干化二年(912年),貫休圓寂。后漢廣改十二年(949年),此畫被納入后蜀孟知祥內府。蜀亡后,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十六應真像》被收入宋內府,并藏于興國寺中,《益州名畫錄》與《宣和畫譜》皆有記載。
北宋滅亡后,宣和秘府書畫佚散。直至南宋寧宗時,此畫才復歸內府。元明兩朝,此作流傳不詳。直到明末,時人張丑才在《清河書畫舫》中重提該卷。清初,《十六應真像》為浙江錢塘圣因寺所得。











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年),清高宗第二次南巡駐杭州西湖行宮時,前往孤山圣因寺賞此真跡,并根據《同文韻統》合音字,以漢字拼讀梵文羅漢名,按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的考定,為十六尊羅漢重新排序,于畫上題跋記之?!痘食ㄖ尽ぞ硪话俣分小队曝炐萘_漢像贊》、《四庫全書本·御制文初集·卷二十九》中《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和梁章鉅《浪跡續談·卷七》均有文字詳述此事。

如此盛名之下,《十六應真像》便成了歷代臨摹描繪羅漢畫像的范本,較著名的有仇英、丁云鵬、丁觀鵬摹本及《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卷四十八》所載、乾隆五十年九月(1785年)御制丁丑《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三冊,本次上拍的正是三冊之一。
由于乾隆帝對貫休十六應真像非常喜愛,在他的《御制詩文·初集》中共有三篇關于十六羅漢像的贊文,并還曾為一套以貫休應真圖為底本的闐田玉十六羅漢像題贊。
乾隆盛世,但凡皇家御制,皆為絕妙神品,此件《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十六整頁,規格嚴謹。冊頁所用“宣德羊腦箋”,雖歷經數百年,箋面依舊明亮如鏡,宛若新制,金粉熠熠生輝,毫無褪舊之感。
紙張色澤含蓄靜謐,與泥金明暗相映,更顯尊貴典雅。邊框手繪鉤金八朵對稱的蓮花和婆娑葉紋,莊嚴工致,裝飾意味極強。畫中人物輪廓線條流暢,山石勾皴理法嚴明。

十六羅漢皆“胡貌梵相”,生拙古樸。且其描繪神態各具人世間喜、怒、哀、樂相,并繪以經書、念珠、香爐等襯托人物神韻,營造高遠深奧之意境。每尊羅漢各有羅漢贊,亦有對應的題跋,皆以泥金小楷抄寫,文字精絕簡練,筆法遒勁緊密,觀之沉著溫潤,規整而不刻板。乾隆御覽之物,其書畫、用紙、裝幀可謂氣派非凡,彰顯帝王尊貴。
本冊《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為乾隆內府御制,后經北京文物商店舊藏,2005年由翰海釋出,并著錄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帝王御制書畫歷來受藏家追捧,佛教題材更倍受青睞。此件清乾隆御制《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出處清晰,著錄詳實,既為佛畫經典,又有帝王御覽,藏之可修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