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誠軒拍賣公眾號
1993年張曉剛結束他的歐洲考察之旅,回到昆明看望父母,隨即開始他的肖像畫實驗,這預示著轟動藝界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的誕生,該系列創作奠定了張曉剛在中國當代藝術界“F4”的地位。

“血緣:大家庭”系列體現了張曉剛在特定歷史和現實下的復雜心理,直接靈感來源于畫家偶然翻到的家庭老照片以及當時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炭精素描畫像。該系列以黑白“全家?!睘樗{本,普遍具有灰蒙的視覺效果,畫面人物統一著中山裝之類的制服,依長幼主次排列,神情呆滯古板,五官趨于平面化,投射在臉上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光斑”以及細若游絲的紅線,構成了張曉剛最具特色的藝術符號。

Lot.629 張曉剛 《血緣系列》 1999年
紙本綜合材料 33×34cm。
本場兩幅“血緣”系列作品均創作于1999年,體現了張曉剛亦能游刃有余地駕馭紙本、彩墨這些傳統中國畫材質。兩幅作品沿用了炭精素描的簡略結構,將五官特征全部抹去,臉部大面積留白,僅以少量陰影交代明暗,頭發和制服用不同濃淡的墨色平涂暈染,將留白的臉龐置于畫面正中,極具張力。除了發型、臉型不同之外,二人單眼皮眼睛、鼻子和嘴巴如出一轍,他們眼神空洞冷漠,茫然若失。整體黑、白、灰的調子,與臉部刺眼的紅、黃“光斑”形成強烈對比,令人印象深刻。作品因材質特性顯露出更多中國傳統水墨的筆墨意趣,其豐富自然的層次和肌理質感別具風味。

Lot.630 張曉剛 《血緣系列》 1999年
紙本綜合材料 33×34cm。
“血緣:大家庭”系列隱喻了強烈的時代烙印和民族記憶,“其中包含著中國普通人長期以來所特有的某種審美追求,比如模糊個性而強調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滿詩意的審美特性等”。張曉剛幾乎在每幅畫中都鈐印了“光斑”,借以暗示人們遭受來自社會、歷史、文化的“傷痕”依舊清晰可見,無法忽視,難以遺忘。這種中國人肖像,不僅是畫家本人的情感縮影,更是當時社會每一個家庭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