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手稿拍出28萬最高價



原標題:
名家手稿昨日拍賣引發關注
因為莫言要求歸還手稿、賈平凹確認是假手稿等消息,使得歌德2014年春拍“小雅觀心——趙慶偉藏重要名家書稿、手札專場”昨日的關注度很高。在損失兩位重要名家作品后,昨日王朔手稿打敗冰心、丁玲、孫犁等名家,最終以28萬多元成為本次拍賣手稿類的最高價。
手稿類沒有流拍作品
昨日的名家文稿墨跡專場中,共拍賣95件作品,其中有70多件為名家書稿、手札。整個拍賣持續近兩個小時。除了賈平凹的《西路上》和莫言的《蒼蠅·門牙》這兩件撤拍作品,手稿類沒有流拍作品。
拍品中名家云集,現代文學大家里,冰心的《記一件最難忘的事》成交價34,500元;丁玲的《記左權同志話山城堡之戰》成交價32,200元。當代作家中,王蒙書稿《一九八四部分短篇小說一瞥》成交價18,400元、鐵凝書稿《來了,走了》成交價13,800元。
比較受關注的唐弢的《瑣憶》,寫于1961年,是唐弢為紀念魯迅誕辰80周年而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多年被收錄進高中語文教材,成交價24,150元。此外,另有一部分重要拍品,是書稿及序言,包括季羨林的《東南亞民間故事選(序)》成交價17,250元、孫犁《幸存的信件(序)》成交價12,650元等。此次拍賣委托人趙慶偉自己更偏好的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手稿,成交價161,000元。這部作品1986年發于《解放軍文藝》,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王朔手稿經過二十多次競價
王朔的手稿名為《一種感覺》,又名《舞罷曲終》,是為電視劇《海馬歌舞廳》所寫,為25頁紙本。用了《新劇本》編輯部的信紙。最終以250,000元人民幣落槌,加上拍賣公司傭金,最終成交價287,500元。
該文被認為是認識和理解王朔的一個重要材料,也是追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化轉折時的內在矛盾性與過渡性的重要佐證。
《海馬歌舞廳》為大系列、小連續、獨單元的室內劇,以歌舞廳為唯一場景。匯集了國內演藝界數十位影星、笑星、歌星、舞星同臺演出。講述了北京海馬歌舞廳的故事,體會改革開放大潮所帶來的劇烈變化。創作團隊云集了王朔、海巖、劉震云、莫言、梁左等重量級人物。
據悉在現場王朔的這部書稿拍賣最為激烈,經過20多次競價,最終成功拍賣。拍賣公司市場部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此前預想到王朔的作品拍賣價格應該不低,但也沒有想到會成為文稿類最高。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劉慧 采寫
記者觀察
手稿拍賣,為保護還是為利益
當國外手稿屢屢傳出高價拍賣成交的消息時,中國手稿拍賣市場仍無較大動作。隨著市場的進步,作家手稿的價值已經逐漸被認可,但手稿拍賣在作家與市場的認知中,爭議從未停止,此次拍賣亦然。
記者獲悉,在此次拍賣中有一位名家的作品得以保存,其家屬看到后非常感謝收藏家,因為他們沒有想到還能有機會看到家人的這部作品手跡,并非常愿意購買。對方不希望透露姓名,所以隱去。但從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手稿收藏的意義。北京歌德拍賣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王先生感慨地對記者說:“說實話,我們沒想到會出現這么多的情況,也沒想到商業炒作的層面,推出專場拍賣是希望能夠更好地保護手稿,保護文化,保護歷史。引起大家對手稿的重視!
有收藏家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不管收藏手稿的人出于什么目的,能夠保存這些手稿,對于作家本人或者后人,還有社會都是好事,“要是沒有人收藏這些‘廢紙’,它們或許早就在垃圾堆里消失了,如今又何談追回,何談文化價值,我看這樣的保存還是值得稱道!
拍賣無論是為了保護還是其他理由,都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對手稿的價值做出經濟認定。有不少人認為手稿拍賣就是為了賺錢,雖然也有圈內人表示手稿類專場有時候還不如賣一幅名家書畫,出力不討好。但由于目前國內拍賣行對拍品并無保真要求,名人手稿與信札風險不斷,且價格日益走高。 加上收藏成本低,小投入往往有大回報。本次拍賣委托人趙慶偉30噸手稿論麻袋買回,又被報道是數千萬元身家的公司老板,開名車,這些無心的指向似乎都在說:他賺錢了。據悉現年51歲的趙慶偉原本在中關村做IT公司,后來開辦了自己的藝術公司。他的收藏中,油畫,老照片都有,手稿只是其中一部分。
據說圈里對趙慶偉的評價還是不錯,有報道稱有教授說搬家時有作品被當垃圾賣了,趙慶偉立刻找出來還給了他。金錢是否在手稿拍賣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可能需要看客自己評估。